Pengzna's blog 👋

Jun 25, 2022

南京大学2022春-黄骏老师史纲重点整理

2022年春 黄骏老师班

参考: 2018版教材、2021版教材、黄骏老师重点、腿姐背诵手册、xqh同学总结重点、2021年春同学总结重点、2020年学长学姐总结重点

考试体验

  • 重点外的内容:戊戌变法的时间、南昌起义、抗日战争中的国际援助
  • 大约20分重点外,80分重点内。书写量大,前面的题目给的空少、字多
  • 90+不多,大部分同学在85 - 90之间。

建议

  • 黄骏老师最近几年考题均有重点外内容,如有条件可以平时听课,黄骏老师讲课很有意思。如果平时没有听课,考前复习务必把课本过一遍,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基本历史常识要有宏观把握。
  • 背诵类课程建议画思维导图复习,本人同样整理有史纲思维导图,但由于格式受限便不放此,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联系我
  • 本人记忆力算平均水平,考试周用了4整天背诵、巩固、强化本重点的所有内容。此复习时间和强度供大家参考
  • 黄骏老师的课有考勤,务必做好签到

整理不易,如果觉得有用,请支持公益

image-20220725222848913

思维导图(不完全、无内容版,需要整版请联系我)

image-20220725223756857

1. 列强的入侵

方式方法

(1)军事侵略:首先和主要的侵略方式
(2)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政府或培植代理人,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
(3)经济掠夺: 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文化渗透: 如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

几场重要的中外战争

  1. 鸦片战争( 1840 )
    • 名词解释: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失去了领土、领海、关税、司法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 1840 年 4 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 6 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历史任务阶级关系开始变化

  •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1842),之后还有中英( 虎门条约,1843)、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 黄埔条约,1844)

  • 已经开始失去了领土、领海、关税、司法主权

    • 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 民族意识开始在少数人中觉醒。

  • 引起的反抗: 太平天国起义,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又是洋务运动的首要原因。

  1.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 名词解释: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在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同时,表示愿意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终于使清政府基本屈服。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各得赔款800万两白银。

  2. 甲午战争(1894一1895)

    • 名词解释: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最终中国战败,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得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 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日( 马关条约〉,中国失去了台湾,列强以竞相租借港湾为起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 引起的反抗:民族危亡、救亡, 维新运动(1898) 兴起
  1. 八国联军侵华(1900)
    • 名词解释:1900年5月28日以英、俄、日、法、意、美、德、奥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侵略军制造了众多惨案,并最终与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侵略军制造众多惨案:1900 年 8 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皇宫以及北海、中南海、颐和园等禁苑里的无数金银财宝、珍贵文物古籍遭到他们的肆意劫掠。日本侵略军还从户部银库掠去300万两库银。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元帅瓦德西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1900 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时,先后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同年8 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仅在庄王府一处,就烧死和杀死义和团团民与平民 1700 多人。

  •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欧美报刊纷纷公开讨论如何瓜分中国。

  •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引起的反抗: 辛亥革命。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 1842年

  • 内容

    1. 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 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
    3. 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
      住并设派领事
    4. 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
    5. 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 签订原因

    •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
  • 后果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破坏了原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体系

image-20220611151709794

中俄边境诸约

  1. 1858 年俄国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 60
    万平方公里领土
  2. 1860 年,俄国通过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
  3. 1864 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 44 万平方
    公里领土
  4. 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 5 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 7 万多平方
    公里领土
  5.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 150 多万平方公里

中俄、美、英、法《天津条约》

image-20220611152353606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image-20220611152328498

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

  • 内容

    •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
      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 中国赔偿 2 亿两白银,加上“赎辽费”3000 万两,威海卫日军“守备费”150
      万两,共 23150 万两
    •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 签订原因

    •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1894年)
  • 后果

    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且还造成了台湾和大陆难以弥补的隔阂,遗患至今。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刺激其侵略野心。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过程。

image-20220611152145246

《辛丑条约》

1901年

  • 内容

    • 中国应支付赔款额 4.5 亿两白银,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10 亿两,并以关税
      和盐税等作抵押
    1.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2. 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
      关铁路沿线要地
    3.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4. 外国认为各个通商章程中应修之处或其他应办的通商事项,清政府概允商议
    5. 惩办“首祸诸臣”
    6.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7. 清政府对德、日道歉
  • 签订原因

    •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
  • 后果

    • 《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 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image-20220611152153485

2. 早期的维新思想

P40

鸦片战争前后

(1) 林则徐: 他组织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2) 魏源: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3) 郑观应(19世纪70年代后): 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甲午战争后: 救亡思想

(1) 严复: 喊出“救亡”口号。用“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2) 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3) 梁启超,康有为: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3.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P47

(1) 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小农局限性(根本原因) ,因而无法从根本上
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 后期领导集团腐败分裂,领导集团的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
(3) 太平天国在军事战略上出现了巨大失误
(4) 没有科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即
*拜上帝教教义**不能指导甚至误导斗争

(5) 未能正确对待儒学,笼统排斥或保留糟粕

(6) 对西方侵略者没有达到理性认识。对资本主义侵略性认识不足

  •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1. 阶级限制,缺少理论和纲领
  2. 领导集团腐败分裂
  3. 军事战略失误
  4. 宗教限制性,不能指导甚至误导斗争
  5. 未能正确对待传统儒学,笼统排斥或保留糟粕
  6. 未能正确分析敌我态势,对资本主义侵略性认识不足

4.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P50

(1) 促进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发展民用企业)
(2)开启中国近代教育,开阔视野和眼界。(开办新式学堂,官派留学生,翻译自然科学书籍)

(3) 使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4)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 促进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 开启中国近代教育,利用近代自然科学开阔眼界
  3. 冲击传统观念,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5. 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P55

1898年

内容

  1.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
    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
    权。(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
    国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
    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2. 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
    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
    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
    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3. 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
    等。
  4. 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设立中、小
    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
    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意义

P56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以及封建伦理、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4)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

(5) 戊戌变法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新的主张。比如主张废除各处吸食鸦片及妇女裹足等恶俗陋习

6. (清末)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P66

为什么辩

20世纪初我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以孙中山等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迅速发展壮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 年至 1907 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辩什么

  •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核心)
    • 改良派: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
    • 革命派:
      1. 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2. 与革命的牺牲相比,不革命下,清王朝统治给人民带来的牺牲更大
      3. 人们在革命过程中的付出,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改良派: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 革命派: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他们认为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社会革命只会导致中国的大动乱。主张土地国有是危害国本,并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宁死不让”。
    • 革命派: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岀现。

什么人在辩

  •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人)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梁等坚持走改良道路的人)。是同一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论战

  • 注意与维新运动的第一次论战相比较。

    • 两次论战相同点是内容都为3 个方面,维新派都参与了论战。
    • 两次论战的不同点是第一次为不同阶级的论战,即资产阶级思想与封这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笫一次正面交锋;第二次为同一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论战。记住“革命派“永远是主张民主、革命、共和即可。

7. 同盟会

P64

兴起

  • 名词解释:于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在日本成立,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将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当时的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害怕帝国主义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为条件来换取列强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他们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背景

  • 1894年11月,孙在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 1895年,孙在广州策划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最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

8. 辛亥革命

P68

名词解释

  • 爆发于1911年,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
    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 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武昌首义取得胜利,之后,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1 年底,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 1912 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 1912 年 3 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背景

  •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的顽强斗争
  • 清末“新政“破产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延续其反动统治。
  •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其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要求

  • 民主、共和、革命

性质

  • 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比较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

(1) 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2) 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3)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杜会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4)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悄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5)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6)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原因

(1) 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2) 主观方面来说: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有许多弱点和错误(根源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妥协性)

9. 五四运动

P106,108

名词解释: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罢工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的外交失利,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1919年6月5日起,上海工人开始罢工抗议。最终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等的职务。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过程

  • 巴黎和会的外交失利(直接导火线)——北京学生游行示威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示威游行)——上海工人罢工抗议(1919年6月5日起)——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 6 月 10 日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6 月 28 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 (1) 参与人: 学生群众,后来发展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割的革命运动。
    (2) 两个转向: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

意义

  • 1.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2.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以及干部上的准备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 中国共产主义革命

  • (重点)

  • 国民大革命(1925 - 1927)

  • 土地革命时期(1927 - 1937)

    • 1927 - 南昌起义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建军的开始,党指挥枪原则的发端。
    • 1927 - 秋收起义
      • 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之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1927 - 广州起义
      • 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英勇反击
  • 八七会议(1927年)

    (1) 彻底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会议还提
    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
    任务。
    (3) 会议选出了以撒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提
    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 古田会议(1929年)

    (1)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必须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必须加强政治工作。
    (2) 强调必须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3) 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党组织和军队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环境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入手,保待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这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对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和坚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

    • 1931 年11 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 遵义会议

    (1) 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 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决策。
    (3)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4) 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

P143

名词解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 缘起

    • 国民党从1930 年起, 下令"困剿”革命根据地。前四次反“ 围剿”在毛泽东指挥下,取得了胜利。但是第五次反“围剿”由于执行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而失败,最后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 经过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 长征的两次会师
      ( 1 ) 1935年11 月初,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同红十五军团会合,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县有了新的落脚点和战略基地。至此,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 2)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屈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至此, 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 长征的意义
    (1)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
    (2)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顺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3) 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 为什么叫长征

    • 二万五千里长征

11. 抗日战争中日本方面

  • (重点)

918事变

名词解释: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柳条湖——炮轰北大营(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使得日本侵略者更加肆无忌惮地进攻中国

华北事变

名词解释:1935 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中国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岀人的“真空地带”。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卢沟桥事变

  • 名词解释:1937 年 7 月 7 日,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向卢沟桥的中国驻军进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 1937年7月7日——宛平,驻丰台日军

    “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在东方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1937.7.7夜,驻丰台日军一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拒后,炮轰宛平城,进攻中国驻军。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12. 抗日战争中中国方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P157

  • 形成过程
    • 1.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
    •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 年 12 月 9 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 月 16 日,北平学生和市民一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 2.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1935年爆发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 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中,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被提出
    • 4.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 5.1937年2月 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 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抗日”的字样。
    • 6.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团结起来抵抗日本侵略。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等协议。
    • 7.1937年9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发表;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正式形成

西安事变

  • 缘起和过程
    • 蒋介石他于 1936 年 12 月初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12 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
    • 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并参加张、杨同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蒋介石被迫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 历史作用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3. 论持久战

P162

  • 什么背景下写作
    • 抗日战争是一场弱国对强国的战争,战争的基本走势怎样?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战略方针?这是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 1938 年 5 月至 6 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 10 个月来的经验,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 内容
    • 日本强,中国弱,强弱对比决定了抗战只能是持久战
    • 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野蛮的侵略战争,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
    • 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胜日本的侵略,必须进行人民战争
    • 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 揭示了抗战的发展规律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起到了积极作用

14. 重庆谈判

P183 P185

  • 缘起

    • 战后的政治形势,总的说来,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在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反动势力已经难以集中起来干涉中国革命。在国内,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经过整风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团结。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实现其基本历史要求的时机已经到来。
    • 国民党统治集团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其根本目标是使战后的中国回复到战前的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由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是它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障碍,还在抗战的中期、后期,蒋介石就开始采取避战观战以便保存实力、准备发动反共内战的方针。抗战刚胜利,中国就面临着内战的危险。
    • 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是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由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由于国民党的军队大部分远在西南、西北后方,要把它们运往内战前线、完成内战部署需要相当的时间,由于国际上苏联、美国等都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实行和平建国,因此,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表示愿意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其目的,一是以此敷衍国内外舆论,掩盖其正在进行的内战准备;二是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三是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国共产党。)
    • 国民党的反共方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
    •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 中国共产党曾经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建设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因为,中国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之后,有和平建国的强烈要求,中国共产党应当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这种愿望。同时,由于人民力量强大,加上其他条件,中国共产党估计,造成国共两党合作(加上民主同盟等)、和平发展的新阶段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中国共产党应当努力争取中国出现这种局面。
      • 还在 1945 年 5 月中共召开七大时,毛泽东就提出,对蒋介石拟采取“洗脸”政策而不是“砍头”政策。8 月 24 日,毛泽东根据时局变化进一步指岀,抗战结束,和平建设阶段开始。中央正考虑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避免内战,实现和平建国。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岀“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精简版缘起:

  • 蒋介石保存实力,准备发动反共内战的方针;国民党军队远在后方,蒋希望争取完成军队内战部署的实践;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内战,美苏希望中国和平建国。故蒋一边积极备战,一边表示愿意和中共和谈

  • 蒋介石希望:敷衍舆论,掩盖内战准备;诱使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谈判不成即发动内战,让共产党承担责任

  • 美国希望:让蒋成为其在亚洲的主要支持者以稳定亚洲战线;遏制苏联;维护美国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

  • 共产党希望:和平建国;国共合作、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存在可能(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 经过

    • 1945.5,召开七大时,毛提出对蒋介石采取“洗脸”而不是“砍头”政策。8.24,毛指出抗战结束,和平建设阶段开始。中央正考虑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实现和平建国8.25,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1945.8.14/20/23,蒋介石3次电邀毛到重庆共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8.28,毛与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10.10,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1946.1.10,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中共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五项协议。

  • 内容

    • 1945 年10月10日“ 双十协定”, 确认和平建国的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
    • 1946年1月, 中共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五项协议。这些决议贯彻了和平民主原则,勋认了和平建国方针,确定了国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的政治制度。
    • 不过, 政协的上述协议及其他协议,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它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千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千人民的

15. 三大战役

  • 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在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 辽沈战役自 1948 年 9 月 12 日开始至 11 月 2 日结束,历时 52 天。东北野战军
    (第四野战军)主力 70 万人在林彪(司令员)、罗荣桓(政委)领导下,共歼敌 47.2万人。
  • 淮海战役自 1948 年 11 月 6 日开始至 1949 年 1 月 10 日结束,历时 66 天。华
    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以及地方武装共 60 万人,在由刘伯承(二野总司令)、陈毅(三野司令员兼政委)、邓小平(二野政委)、粟裕(三野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三野第一副政委)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领导下,歼敌 55.5 万人。
  • 平津战役自 1948 年 11 月 29 日开始至 1949 年 1 月 31 日结束,历时 64 天。人
    关作战的东北野战军、华北解放军主力与地方武装共 100 万人,在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司令员)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领导下,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52 万余人。
  • 意义:三大战役基本摧毁国民党赖以维持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三大战役,无论是战争的规模还是取得的成果,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image-20220611174307800

16.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 (重点),以21年为准/ 2021 P215
  1.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
    来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仍是重点)
  2. 沿海工业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
    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新建工业放内地,一是平衡布局,二是利
    于备战。
  3. 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
    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
    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4. 国家、生产单位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
    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变苏联的“义务交售制”为
    缩小工农业剪刀差和等价交换。
  5.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
    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不同地方商量
    不冒下命令)
  6.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
    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汉族“人
    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
  7. 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民主
    党派中的很多人是不同程度的反对派)
  8.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给
    反革命分子以自新的机会)
  9. 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10.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
    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
    搬。
  • 一个基本方针: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17. 7000人大会

2018 P261 / 2021 P222

  • 1962年1、2月间,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刘少奇代表中央提出的书面报告草稿,总结了 “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经验教训,分析了产生缺点错误的原因。
  • 毛泽东着重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并带头做了自我批评(,特别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今后要下苦功夫调查研究,弄清楚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要使中国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这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的进一步认识。)
  • 邓小平、周恩来分别代表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在大会上作自我批评,并提出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克服目前困难的主要办法。
  • 意义:这次会议发扬了党内的民主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动员全党团结奋斗战胜困难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8. 四个现代化目标

2021 P223

  • 背景:当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党适时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 内容:1964年底,周恩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 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经过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 意义:“四个现代化”从此成为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OLDER > < NEWER